我身边的共产党员:“雷锋精神是我的一面旗”
发布日期:2012-05-25 来源: 点击次数:0
雷锋,在李庙荣心中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孩提时,“雷锋”这个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李庙荣的脑海中。步入青年后,雷锋日记里的一句话更让他永生不忘——“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李庙荣是洋县残联一名普普通通的残疾人工作者。从事基层残疾人工作21年来,李庙荣以雷锋精神为旗帜,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热心服务社会,服务残疾人,受到社会公认和残疾人的好评,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洋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44万人口中有残疾人30291名。由于编制问题,洋县从事残疾人具体工作的在编人数只有3名,李庙荣就是这名“万线穿一”的具体工作人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庙荣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在李庙荣的工作案头,有一个残疾人信访登记本。平时工作中,来找他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的群众,给他们一张笑脸,一杯热茶,是他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遇到重度残疾人,他便搀扶着上台阶或帮助家属抬轮椅,用谦和耐心细致的言语和他们沟通。李庙荣的身上还经常装着一个记录簿,上面随时记录了残疾人的一项项需求:截肢残疾人张明伟请求免费安装假肢;肢体残疾人邹建娥的下肢固定支架需要维修;罗静上学困难需要各方支持扶助;李树军的危房要赶快改造了……李庙荣说,残疾人的事,紧急的要想方设法办理,或指点解决路子帮助办理;当时没有能力办到的事情,就记在本子上以后有机会协调办理。
洋州镇纸坊肢体残疾人陶水莉,自己给舅家“顶门”赡养外婆和舅舅,又招了个上门智障丈夫。老人去世后不久,房屋倒塌,原纸坊办事处安排在公房中借住。李庙荣了解情况后,县残联安排了危房改造指标。但宅基地划拨纠纷重重,李庙荣便多次找村镇出面协调,做工作疏通化解邻里关系,终于落实了陶水莉的在建工程。
对李庙荣来说,帮助来残联办事的残疾人抬轮椅上台阶更是家常便饭。残联办公室虽在政府一楼,但因没有轮椅坡道,常常让坐轮椅的残疾人极不方便。2011年10月,他向残联领导建议,向县政府报告对政府大楼入户台阶进行改造。县政府很快批准,今年1月无障碍改造已经完工,方便了残疾人的出行。
对自己的工作,李庙荣不但钻进去、吃透它,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谦虚好学,成为全能机关工作者。他积极参加网络学习,是洋县残联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系统管理员、第二代残疾人证系统办证管理及数据库管理员、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员、统计员、康复协调员、就业指导员、网络信息员。他通过各乡镇、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网络,建立残疾人特殊困难信息通报制度,实行特殊困难每月定期传送有关部门和乡镇,主动对信访人员疏导、教育,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排忧解难。
“我们从事的是扶弱济困的工作,要从残疾人娘家人的角度出发,把残疾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好。”基于这个理念,李庙荣结交了许多残疾人朋友。到乡下,随处都有他能叫上名字或热情和他打招呼的残疾人。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打电话咨询他,他也热心解答政策,乐于服务残疾人。为了给予残疾人较多的优惠扶助,为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他不怕跑断腿,磨破嘴,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争取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残联的工作千头万绪,李庙荣经常加班加点草拟办公室各种文件、上报各机构业务文件,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还常深入一线,驻村入户摸底调查。每年经他手拟出来的材料有300多个,每年下乡驻村时间在80天以上。全县26个乡镇376个村他全跑过。工作辛苦劳累,但年近半百的他看上去年轻充满活力。人们问他的秘诀,他爽朗的回答:在服务人民、助人为乐中我收获了更大的快乐和满足!
(来源陕西日报2012年5月23日第6版 陕西日报记者 李琼燕)
上一条: 秦发扬理事长指导南郑县示范创建工作
下一条: 略阳县残联开展文化助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