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 媒体关注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发布日期:2017-08-25  来源:汉中日报   点击次数:0



(本报记者 王宴  通讯员 周彩霞)8月10日,省委副书记毛万春到省残联调研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我市残疾人脱贫攻坚推进得怎么样?近日,记者来到南郑县2016年度脱贫攻坚优秀镇、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小南海镇实地走访。 


人勤 干出希望

  走在该镇回军坝村一组的山间砂石路上,举目望去,随处可见一片片坡地里种满了烟叶,长势良好。下肢残疾人刘少友边忙着摘金黄的烟叶,边和记者聊天。他说,家里三口人,种烤烟19亩,去年受冰雹灾害影响,只收入了3万多元,今年估计会收入5万多元。听到要打理19亩烤烟,记者问他能否忙得过来,他扬了扬手中的烟叶,“在起垄、大田移栽、烘烤等关键时段,还是要请村里人帮忙的,一个工100多元,有时候,我们也换工互相帮忙。”当向导的村主任朱红学介绍说,刘少友还是村医和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记者好奇地问他为啥要干这么多,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他略一皱眉又很快舒展,“父亲76岁了,身体不好,女儿才上初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不好好挣钱不行,等把女儿供出来就好了。”朱红学看了看我们钦佩的眼神,微笑着用手指了指右前方的一处房子,“那一户徐祥华是个聋哑人,和这老刘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务了8亩烤烟,和83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别看我们这1350米的海拔,离镇上17公里,交通不便,但我们这儿的残疾贫困户不等不靠,个个都很勤奋。” 
  在青石关村十组的小径上,记者遇到正赶着牛羊往山谷里去的残疾人刘加友,便与他攀谈起来。65岁的刘加友下肢残疾,老伴有言语障碍,前几天打饲料时他又把左手两个指头打掉了。刘加友和老伴种着庄稼,养了3头猪、4头牛、45只羊,一到特定的时段,还要上山去采灯台七、银杏叶、竹笋等等能换成钱的山里物产。“这些年国家政策行,给我们残疾人发钱。光靠国家不好,我们自己要勤快才行啊,攒些钱以后好帮补两个孙子念大学。”告别刘加友,我们一行聊起了几名村干部对残疾人态度都很友善的话题时,向导、村文书罗荣贵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残疾人只要勤快,干正事,都会赢得尊重”。
 
  
折回镇上的路边,看到“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的标语,记者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刘少友、刘加友那黝黑淳朴的脸庞…… 


扶志 扶在根上

  谈及残疾人脱贫的话题,从事基层民政和残疾人工作十多年的小南海镇扶贫(社事)办主任赵晓练谈了自己的观点,“残疾人扶贫,无劳动能力的肯定是兜底,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首先得扶志,残疾人立定了脱贫志向,心中有了目标,身上就会充满了力量。我们在抓思想引导的同时,配上一户一策的帮扶举措,效果还比较明显”。青石关村六组53岁的村民朱国舒听力不好,妻子属精神、肢体多重残疾。女儿出嫁后,呆在山村的老两口一度情绪低落。镇、村干部及时上门开导、劝慰,不久,老朱调整好了心态,在忙忙碌碌中过着日子。现在,老朱自己养了6桶蜂,每年能收入五六千元,村上的中华蜂养殖合作社吸收他成为社员后又分给他两桶,老朱又能多一份收入。他还养有一头耕牛,帮人犁一天地,也能收入200元。出门时,见我们在观察老朱的妻子,赵晓练介绍说她对人还是友善的。镇上对排查出的精神病人都有管控预案,一旦发病,马上送精神病医院去救治。赵晓练补充说,前面去回军坝村提到那位勤奋孝顺的聋哑人徐祥华,村上让他把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兼起来,每月也能领到800元的补助。 


精准 箭射靶心

  地处米仓山北麓、县城东南部的小南海镇,属于中高山、边远乡镇,距县城35公里,全镇14个村中有贫困村12个,在册贫困户922户2337人,对于数据清洗出的因残致贫189户476人,镇上计划产业脱贫106户323人、就业创业60户66人、生态扶贫2户7人、异地搬迁39户100人、危房改造33户77人、健康扶贫44户49人、教育扶贫7户7人、兜底保障80户150人。今年以来,镇上已为440名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按每户5000元标准为20户落实了贫困残疾人专项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在土蜂养殖项目中为贫困残疾人配发蜂箱55户,帮助8户残疾贫困户申请了贴息贷款。去年底残疾贫困户中的10户32人脱了贫,今年13户48人也将脱贫。在健康扶贫中,该镇实现了参加合疗人数、大病保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政策知晓率4个100%。不久前,该镇突出责任、政策、产业发展、任务、督查考核“五张清单”,突出镇村“配菜”、贫困户“点菜”、帮扶干部“送菜”、合作社+贫困户“种菜”“四菜帮扶”,突出内置金融、庭园经济、新乡贤助推脱贫攻坚“三大举措”的“5+4+3脱贫工作模式,被汉中市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平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