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残联“上门+”服务模式被选定为汉中市2023年度县(区)亮点改革事项
发布日期:2023-09-08 来源: 点击次数:0
面对全县1.3万残疾群众,镇巴县残联创新推行“上门+”服务模式,聚力民生保障、评残办证、康复治疗、托养照护、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重点,以残疾群众为轴心,把各项关爱服务工作千方百计送到家、进到户,以实际行动和服务质量赢得群众及各级的认同。该做法被深化改革办公室选定为汉中市2023年度县(区)亮点改革事项。
一是健全完善机制,提升“上门+”服务水平。围绕到户服务需求,制定印发各类上门服务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10余个,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标准,要求及措施等具体操作细则,加强对残联系统干部、签约服务医生、购买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落实落细举措,确保“上门+”服务质效。强化入户随访,镇村专委定期逐人逐户核实残疾人基础信息及更新变动情况,确保基础信息精准严实,两项补贴发放不漏户不漏人。积极开展上门评残办证活动,对县内办证存在困难的残疾人,与县卫健局联合实行送评残鉴定服务上门,切实解决办(换)证难题。截止到目前,累计上门办证2800余人,上门评残900余人,该经验做法被省、市残联宣传推广。全面开展残疾群众康复治疗行动,对县内残疾儿童提供上门康复救治服务,对到指定康复医院康复救治存在困难的残疾儿童,实行每月康复医师不少于两次、康复治疗师不少于10次的上门服务,今年上门服务20余名,实现了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全覆盖;全面上门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已完成6000余人;协助23名肢体残疾人免费上门假肢适配;为392名听力残疾人免费上门适配助听器。不断优化托养照护服务,持续提升对就业年龄段的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和集中托养照护服务水平,通过康复指导、恢复训练、心理疏导等,累计为1041名残疾人提供到户到人的贴心照护服务。今年居家服务256人,寄宿制托养20人。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将残疾群众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办到村及带残基地企业,让他们在家门口享受培训学习。6月以来,针对性开展绣娘、中式面点、盲人按摩等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3期,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期,共培训残疾人110人,培训就业率达60%。积极打造助残增收基地,共争取申报省级、市级助残增收基地6个,残疾人直播产业基地1个,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1个,美丽工坊1个,将直接扶持带动200余名残疾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辐射带动3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年增收6000元以上。
三是强化宣传引领,营造“上门+”服务氛围。加大对各类上门助残服务的宣传,营造浓厚的到户帮困解难氛围,中、省、市、县各级媒体采用稿件30余篇次,《中国乡村振兴》、《华夏时报》、《今日头条》各刊载1篇,我县上门评残办证做法和送岗位到残疾人家门口的做法被陕西省残联宣传推广,4月中旬,全市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县残联及石鸭子基地在残疾人家门口带残助残经验做法在大会上交流。
四是加强督导核查,推进“上门+”服务常态化。对各类上门服务工作均制定督导核查和绩效考核办法,采取跟踪入户核实,电话抽查等方式督查指导,对服务态度和质量不够好,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有差距,服务过程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限时整改,直到群众满意,并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