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残联暖心帮扶 解决残疾人“急难盼愁”
发布日期:2024-07-18 来源: 点击次数:0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残联、省、市残联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直接联系帮扶工作的相关通知精神,西乡县残联组织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坚持求真务实为困难重度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聚力机制创新、增收共富、弱有安养、真情关爱,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持续改善,受到残疾人及家属的真诚谢意。
完善“三个体系” 筑牢帮扶保障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大力提升农村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全县残联队伍建设,选聘镇村残疾人专委237人,形成了以县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为阵地的三级工作网络。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帮扶工作的通知》《关于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和美乡村的实施意见》《关于在乡村振兴中以“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农村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方案》,依托“四下基层”、入户访视等活动,常态化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为重点的政策保障体系。三是建立社会参与体系。按照“纳入、依托、整合、鼓励”工作思路,充分引导社会资源向残疾人事业融入,建立“残联指导、部门支持、企业参与”的助残增收基地新模式。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法律维权、就业指导、志愿服务等专项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残联+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聚焦“三个强化” 严守帮扶关爱底线
严格落实“三早”机制,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一是强化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帮扶。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防农村残疾人口规模性返贫。二是强化服务质量改善和提升。创新推行“上门+”服务模式,聚力民生保障、评残办证、康复治疗、托养照护、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重点,把对残疾群众的各项关爱服务工作千方百计送到家、进到户,以实际行动和服务质量赢得群众的认同。三是强化职责责任。建立入户访视制度,将入户访视困难残疾人家庭作为镇(办)村(社区)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履行工作职责和开展上门服务的常态化工作方式,作为残协专职委员的首要任务,及时掌握持证残疾人员变化情况。
创新“三种模式” 助推就业帮扶增收
采取“培训+电商+联合”三种模式。一是优化“培训”模式夯基础。坚持“智志”双扶,抓好两头服务。摸清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困难残疾人基本情况,为困难残疾人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鼓励各产业经营主体吸纳残疾人务工,并落实就业帮扶政策。鼓励实施适合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的助残帮扶项目。持续发挥残疾人就业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带动残疾人家庭增收的作用。一方面,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精准分析就业需求,针对性设置培训课程,加大残疾人适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定期走访企业,共同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并做好精准推荐,把残疾人就业变成残疾人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二是创新“电商”模式强带动。建立县、镇、村三级残疾人直播产业基地,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000余万元。三是强化“联合”模式促提升。一体推进基地带动对残疾人用工岗位量身定做,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岗”,起到带动一户,致富一片的良好效果。
抓典型宣传 集聚协作帮扶合力
积极举办“爱耳日”“爱眼日”“全国第34个助残日”等公益助残活动,表彰29名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残疾人先进工作者。激励引导广大农村残疾人以先进为榜样、靠奋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残疾人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帮扶工作基础
一是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助残帮扶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与农村困难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在社会保障、教育安置、健康服务、稳岗就业、产业扶持、出行便利等多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二是健全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密切联系和服务残疾人。进一步加强村残协规范化建设,发挥联系、维权、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三是加强残联组织自身建设,稳定帮扶强政策,优化服务提质效,强基固本夯基础,转变作风抓落实,加大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当好残疾人的贴心人、代言人、服务者,为残疾人解难,将帮扶工作做成“暖心工程”,切实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