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 自强风采

关注残疾人 毅然迈出三大步—记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戴碧蓉

发布日期:2012-07-27  来源:   点击次数:0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因33年前为抢救在铁道上玩耍的三名儿童,被火车压断左臂和左腿,被人们誉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而多次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但那段英雄经历早已成为过去、英雄的荣耀和光环,并不可能呵护我的一生。确切地说,我现在是一名缺胳膊少腿的身体正逐渐走向衰退的残疾人。
  这一生如何度过?这既是每个人必须用行动回答的严肃主题,更是我这个残疾人不容回避的现实人生。过去的几十年,我就是抱着“只要精神不残、意志不残、总能闯出一条路”的坚定信念,一步一步走过少年,跨越中年。迈向新世纪为什么我会对残疾人事业情有独钟并一往情深呢?因为在少年、青年、中年这人生的三个阶段。尽管我尝尽了残疾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受了人生风风雨雨的种种磨难,靠的是自强不息撑着。但却从未曾对残疾人事业上升到理性思考,更未料到我的这半生会与残疾人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实现这一人生重大转折的缘由,莫过于正当我进入不惑之年——1997年身患癌症,再次面临生死体念。是党、是各级组织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伸出援助之手。挽救了我的“第二次生命”。当我从死神身边重回人生便萌发了“回报社会” 的强烈念头事实上就迈开了向往残疾人事业的第一步,开办“戴碧蓉热线”,用自已的忠诚和热情回报社会。
  机会终于来了:98年5月18日,全国第八个助残日。株洲市委副书记赵占一、常务副市长侯林青及市残联领导来看望我, 我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没想到领导十分赞同,当即批示邮电、工商等部门给予支持和关照。一路绿灯使我办热线如愿以偿。
  热线的开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过160总台转接。目前已与国内十多个省、市沟通“热线”络绎不绝。
  东北有位不愿透露姓名并与社会上不法分子有染的青年,一次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我开办热线的报道后,抱看试试看的心理打通了热线,向我诉说了过失伤人逃避责任的经过,并为此对前途悲观失望。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既对他勇于承认错误给予肯定,更对他已走向违法犯罪边缘事实给予严厉批评,劝他悬崖 勒马尽早脱离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牵连。小伙子经点拨后对自己过失后悔不已。他激动地说:“大姐呀!要是我能早点认识你,与你通话,也许就不会做那样的傻事了,不过你放心,我知道自已该怎么做了,我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在后来的通话中得知, 这小伙子果真改邪归正,并自谋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有一次,工作室的电话响了,接通后对方却沉默不语,连续三次都这样,第四次我亲自接起,对方知道是我的时候,才吞吞吐吐叙说了他痛苦不堪而又矛盾的心理。原来他是江苏一位叫李行的小伙子,其女友非常漂亮,不幸因骨癌扩散,左腿需要从大腿根部截肢,他不敢相信和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才拔通了“戴碧蓉热线”向我倾诉。我详细询问了他女友的病情后,耐心地安慰他,在女友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应与她一起去面对、去承担,用爱熔化她心中的冰,用爱燃烧起她生命的希望......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了安装假肢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长达七小时的“热线”,让我顾不上吃饭、喝水,忘记了疲劳,最后竟累得口干舌燥直不起腰来。但最终得知李行义无反顾陪护女友赴上海治疗的消息,我为自己付出的心血感到莫大的欣慰。
  通过“热线”这个窗口,我更多地了解到残疾人的艰难生活状况:生存难、求职难、发展难、婚姻难……面对他们痛苦的遭遇,我感同身受,深深地同情,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1999年8月的一天,我在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中,看到品学兼优考上长沙一中实验班的肖志文,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学的报道时,我联想到自已患绝症时,得到社会帮助的情景,便专程赶赴长沙一中看望了肖志文。资助他1000元。圆了他的求学梦。
  除了“热线”电话,亲自登门到“热线工作室”诉苦求助的残疾人更多。我总是一边劝说鼓励,一边视其艰难程度。或几十,或一、二百的相赠,解其燃眉之急。去年,一名手脚畸形,走路都十分艰难叫周意的残疾人。摆个小烟摊求生存,为了一条过道却受同行的欺负,他身残又没文化。没门路,却提着水果五次上门求助于我,我一面安慰他不要着急,派工作室小姐连带礼品一同送他日去,一面替他写求助信。并出面找工商、税务,派出所等有关方面联系请求出面调解、帮他解难……
  为此,我还加入到助残志愿者行列,与志愿者们一起到株洲县王十万乡特困残疾家庭进行慰问并资助了两户特困残疾家庭子女读书。前年9月,正是盛夏酷暑天,我在热线工作室小姐的陪同下,乘公共汽车颠颠簸簸了几十里,又步行走了半个小时羊肠小道,当到达株洲市天元区群丰镇残疾人殷伟奇家时,已是热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我顾不上休息。一面把新买的书包、文具盒、笔、本子之类学习用品送给他附近一年级入学的儿子,一边鼓励才30多岁的小殷要自强不息, 自谋一份小商贩的职业,若资金困难,并许诺将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
  这么做并非是我钱多得无处花,更不是家庭富裕的流油,更何况自己患绝症治愈后还需用药巩固,还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同样需要昂贵药品进行前期保养。我之所以节衣缩食,一是对残疾人处境有一种说不出的“同病相怜”的感受,二是为实现我“回报社会”的愿望尽一点微薄之力。即使这样也是十分有限,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多数残疾人只能在精神上给予安慰 于是,促使我迈出了走向残疾人事业的第二步:办企业。办一个残疾人自己的工厂。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株洲市戴碧蓉服装厂于去年9月成立了。也许会有人嘲讽“英雄也要下海求财。”是的,我需要赚钱。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梦想有一天,我不再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救助的弱者,我也能创造财富去帮助那些残疾人或特困生,帮助残疾人同样也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平等参与,共享人生的愿望。
  当然,实现这个梦想并非轻而易举,办厂半年来。困难重重,商海无情,市场无情,巨大的投资并非能在短期内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能让30多名下岗职工和4名残疾人在自己的服装厂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这起码是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实现我开创残疾人事业的一次最初“尝试”。我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服装厂一定能振兴。
  通过热线和办厂的尝试,我体会到了残疾人的艰辛。更结合到从事残疾人事业的艰辛,他需要全身心地关注和投入。如今, 我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它促使我作出了人生的又一重大抉择,迈开了走向残疾事业的第三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放弃自己已经从事了25年的铁路工作,放弃了目前自己热爱并得心应手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放弃了稳定、舒适和较优厚的待遇,毅然调到株洲市残疾人联合会。从事这项全新的,专职为残疾人奔走呼呼,以求得到社会的关爱。注重和广泛同情、支持的工作。
  也有人劝过我:你一不愁吃。二不愁穿,收入稳定,工作轻松、还想着去瞎折腾干吗?是的,我自认为自已是广大残疾人当中的一名“幸运儿”,温饱有望,衣食不愁。但大多数残疾人的命运和遭遇让我深深牵挂,似乎成了一种压抑在心头,挥之不去;避之不开的沉甸甸的责任。自己与他们这种休戚相关的关系迫使自己毅然作出决断“,实现后半生的最大转折:更好更直接地为他们操心、奔忙。不然,仅为自乙衣食无忧,不关心他人痛痒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是我调入株洲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动机。
  责任,压力、艰辛,始终与我相伴相行。我想,自己是闲不住的,甘愿吃苦受累,我寄希望于自己这人生转析的“第三步”走稳,走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